今天翻《北京青年报》,看见副刊里有篇介绍大学特色食堂,其中推出了北外和民大。
报纸上写北外的特色就是可以与国际接轨,随时随地与外国GG相邻而食,而形容民大的食堂是美食大拼盘。
因为我生在民大,长在民大,活过了个把年纪混过了20来年,仍然没走出民大,所以对报纸的报道还是比较关注,也有一定点发言权的。
现在把报纸上有关民大食堂的文章摘录下来:
中央民族大学美食大拼盘
在高校中素有“北大的园,清华的汉,北外的姑娘,民大的饭”的说法,其他学校的特点就不去考证了,但是“民大的饭”确非浪得虚名。
●餐厅分布
民大一共四个餐厅,集中于校园的北部。从民大东门往里走的第一个路口再往北走就会看到民大的学子们提着暖瓶,三五成群从餐厅走出。民大的四个餐厅都集中于此。其中第二餐厅和第四餐厅是楼上楼下。第三餐厅是清真餐厅,第一餐厅在清真餐厅地下,为风味餐厅。
●一屋尝遍天下菜
民大的风味餐厅大概是每一个民大学子引以为豪的地方了。走在民大校园,您要是以一个外来者身份打听同学特色在哪里时,几乎他们都会告诉你“风味餐厅”。“江湖”中盛传的“民大的饭“就是由此而来。风味餐厅里面摊位林立,虽然有点像小吃一条街,但能吃到全国各地不同民族风味的小吃一条街还真是不多见。不同的窗口标明了不同地方风味。如四川风味、上海风味、南粤风味、韩国风味、苗族风味、白族风味等等。且价位大都在五元左右,十元钱就可以品尝到不同民族的美食,相信您已经有些坐不住了吧。一份白族的荷叶饭,一份朝鲜族的紫菜包饭,一份温州的骨头汤,从南到北,既有视觉的享受,又有了味觉的满足。用餐高峰时期,各个柜台点菜吆喝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别有一番热闹。
●清真餐厅,彰显民族特色
民大专门开设了清真餐厅。重点向您推荐抓饭和烤包子。据大厨师傅介绍,抓饭用洋葱、胡萝卜、羊肉和着大米炒成,营养丰富,非常滋补。不过现在已经很少用手抓了。由于新疆的气候干燥,为了储存方便,面食大都要烤干。比如随处可见的清真的新疆馕。但是烤包子还是头一次看见。一元钱一个也不算贵。外面烤得酥黄,咬上一口,羊肉的清香扑鼻而来。据一位新疆同学介绍,烤包子是用未经发酵的面做皮,用羊肉丁、洋葱、孜然粉等搅拌做馅。他们家都是把包子贴在馕坑里烤熟,这里的还算正宗。
●用餐提示
由于民大云集了各民族学生,每到民族的节日,餐厅也会变成节日的海洋。比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民歌节等等,每逢此时,清真餐厅里就会为这些过节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专门的食物,想来也是绝对正宗。因此,您要是想品尝正宗的少数民族美食,不妨算好节日,真正品尝一番。
二餐厅和四餐厅为大众化餐厅,饮食上虽无特色,但是从凉菜到熟食,从麻辣烫到面食、从盖饭到韩国烧烤一应俱全。且处处体现了为学生着想的态度:自动加热的微波炉,盛筷子的消毒柜一直通着电消毒,甚至还有公平秤,米饭、水果等短斤少两绝不会发生。
在民大用餐的一个方便之处是餐厅免费提供塑料袋,可以带走。民大用餐也不接受现金,用现金到收银处交钱时绝不会像一些名牌大学一样收一定的手续费。为了方便,好心的大厨师傅们会告诉你,借个同学的饭卡然后给他钱就行。如若您一不留神被民大的美食吸引,想经常来吃,不妨到餐厅附近的临时卡办理中心办理一张临时饭卡,那就可以享受“一卡通”了。
是同事先看到上面的文章的,磨叽小姐看了报纸拿给我看,说可真诱人啊。
我看了上面的文章后,觉得记者并没有把民大美食的诱人程度真正报道出来,不知道是小记者本身写作功力有限,还是浅尝辄止呢。
开篇里写到的:“在高校中素有‘北大的园,清华的汉,北外的姑娘,民大的饭’的说法。”这句话,所言非虚,但是民大的饭何止在北京高校里出名啊。我但凡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寒暑假里,几乎不怎么在家里吃饭,从民大家属楼溜达三、两分钟到食堂,能吃遍所有的菜式一个月不重样。民大的饭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民大读书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区,生活多数很拮据,所以这里的饭除了好吃、品种多,而且还很便宜。
因为从小吃惯了民大的饭胃口被养叼的缘故,当我考上别家大学,报道那天第一次在那大学食堂吃了一顿饭之后,回到宿舍就得了急性传染性痢疾,在家歇了一周,躲过了军训之苦,真是苦笑不得。
看了《北青》报道的人,心动不如赶快行动吧。
另外,记者引用的那句话“北大的园,清华的汉,北外的姑娘,民大的饭”,大概是照顾广泛读者而做了修改,在我们周围,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北大的名,清华的汉,北外的妞,民大的饭,人大的骗子满街转”。
PS:人大的骗子满街转,并不是在贬低人大的声誉,众所周知,人大会计系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出的会计的能力,在各大学里都叫得响的,但是,从事会计行业的,哪个不做假帐?于是有了“人大的骗子满街转”这个说法。